政策松绑洋超市掀起冲击波 本土企业出路何在
 

       自日本八佰伴第一家中国店落户上海浦东以来的短短12年间,“洋超市”在国内零售市场上“跑马圈地”、急速扩张,真可谓风起云涌、群雄逐鹿。尤其是入世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宽松和外资零售企业本土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我国零售市场呈现出激烈的竞争态势。毋庸置疑,“洋超市”带来了超前的经营理念、先进的管理方式以及独特的资本运作模式,也让国内消费者尝到了诸多甜头。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零售巨头的咄咄逼人之势,使得众多本土零售企业陷入生存危机,也给国家经济安全造成一定威胁。
  6月1日,《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今年年底前我国对外资零售服务业设立的市场准入和资本准入限制将全面放开。这意味着境外资本将对国内零售业掀起新一轮的冲击波。面对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本土零售企业何去何从?各级主管部门又将如何应对?
  “洋超市”掀起新一轮冲击波
  政策“松绑” 是福是祸
  6月1日实施的《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外资进入商业的“门槛”大大降低;二是投资商业领域进一步开放;三是审批程序进一步简化。
  《办法》除直接规定“外资零售企业将获准在中国境内所有省级城市合法开店”外,还特别说明,从今年12月11日起,商业领域的开放将全面取消地域限制;外国零售商最早将于今年12月起获准在内地任何地方开设商铺,且无需寻找中方合作伙伴。
  此举是中国对入世规则的郑重承诺,也将大大激发外资加速进军中国的步伐。前不久,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全国近400家超市企业进行了调查,其中涉及家乐福、欧尚、易初莲花、万客隆、麦德龙、百佳、沃尔玛、普尔斯马特等42家外资企业。从所统计的超市企业单位面积销售额数据看,外资零售企业明显高于内资零售企业,外资企业平均每平方米销售额为2.06万元,内资企业平均每平方米销售额只有1.4万元。
  在最具竞争力的国内大型综合超市中,外资已明显占据主导地位。在所调查的1万多个超市门店中,单店经营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75个门店,分属26家企业,其中16家外资企业拥有1万平方米以上门店达到47个,占拥有1万平方米以上门店企业数的61.5%,其销售额合计占1万平方米以上企业销售额合计的71.3%。
  在以“洋超市”为代表的外资零售企业“大军压境”面前,本土商业企业普遍感到空前的竞争压力与生存危机。广州、上海、南京、深圳等地的繁华商业地段,“洋超市”拉走了大批客流,一些城区的商业地段改造,也不得不依赖引进著名的“洋超市”,才能提升商区档次和人气。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介绍,商业竞争日趋激烈,“洋超市”异军突起,近两年全国连锁百强中有一多半企业利润下降。
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会长孙雄说,中国一、二级核心商业资源都在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地区也是外资进入最多的地区。外资企业以不对等的手段急剧扩张,加快了我国商业资源的流失。据介绍,许多城市把最好的商业地段低价拱手“送”给外商。一些城市缺乏商业规划,结果城市规划被外商投资牵着走。一些内资商业企业被迫向农村退守,打起了“游击战”。

  外资冲击 余波日广
  业界人士及专家认为,“洋超市”带来的“冲击波”不仅仅局限在商业流通领域,也会对我国的制造业安全和金融安全带来致命性的冲击。
  有关经济学家指出,虽然外资零售巨头通过在华采购带动了中国产品的出口,大卖场中销售的90%以上也是中国本土产品,并因此会促进我国工业的发展,但事实并非表象那么简单,垄断市场的外资分销商为攫取大头利润,千方百计阻挠本土企业打造自身品牌,必须看到,谁掌握了流通渠道,谁就能掌握工业命脉。
  一个分销领域被外国公司控制的国家,很难再有民族工业的品牌产品。如果我国的分销渠道全被外资以优势掌控,那么我国的相当一部分工业企业将沦为国外流通企业的“加工车间”,只能赚取少量的加工利润,严重削弱自身经济竞争力。
  有这样一个例子,国外商场里卖的一种可发声地球仪品牌产品,零售价是88美元,美国销售商通过中国香港和广东的外贸公司,以每件15美元委托内地的企业加工,生产成本为12美元,内地加工企业每件只赚3美元,其余70多美元的利润,都被各级经销商拿走了。另外,外资连锁“大鳄”每天都集中了巨额营业资金,对于一国的金融稳定也起到重要影响。

  境外“巨鳄” 图谋早变
  山雨欲来风满楼。最近《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的实施,更意味着外资新一轮投资赛跑发令枪已打响。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会长孙雄认为,这次外资的进入将呈现两大特点:
  一是进入地域将“不设防”。到今年年底,我国零售业入世后的3年保护期将满,外资零售业在我国拓展将不再受地域、数量和股权等方面的限制。过去,外资零售业即使有提前进入、假合资等违规行为,但也基本集中在经济特区、沿海单列市和省会城市,而今年年底放开后,外资将会进一步在购买力强的二、三级城市布点。而在富裕的珠三角、长三角的一些乡镇,也将可以见到外资零售业抢滩的身影。可以预料,外资零售业在我国的份额将进一步扩大。
  二是外资进入的形式将更为多变,可能会夹带零售文化、餐饮文化等一并进入,在富裕群体、年轻群体增强吸引力,对中高端商业资源的引领优势将进一步凸现。
  目前全球50家最大零售企业大都进入我国市场,其抢滩路线图是从南向北、从东部向中西部逐渐完善构建自己的布局,并且几乎所有外资连锁超市均有在我国再扩张、再投资的强烈愿望和计划。沃尔玛2003年在我国开店数量达到44家。法国家乐福在我国已开设了36家大卖场,今后每年还将新开10家分店。德国的麦德龙、美国的普尔斯玛特、泰国的易初莲花、法国的欧尚等,也开始实施全面进军战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任兴洲认为,除了地域上的突破,外资还可能会有以下新的动向:一是新型零售业态包括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商场、便利店等正成为外商投资的主要业态。二是加快本土化战略,在采购、人才、促销等环节都有很大潜力。三是开辟重要商品零售市场,如图书、报刊、音像、成品油、药品等批发经营权。四是积极建立采购中心或物流配送中心,这将会给外资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
  不仅如此,当一个国家不断吸引外资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投资形式就会从直接投资发展到并购等间接投资。随着中国零售业地域和经营领域的开放,外资将面临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激烈的竞争,势必引发资本层面的较量,即重点转向对内资零售企业的收购,这是企业规模急速扩张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外资零售企业未来对内资零售企业最具杀伤力的竞争措施。事实上,沃尔玛之所以从本土拓展到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德国、波多黎哥、加拿大等9个国家,家乐福的门店之所以能分布在世界30个国家,收购都是它们扩张的主要手段。

  “狼烟滚滚” 竞争加剧
  根据入世协议,我国将在3年内全面放开国内零售业市场,这使得外商进入国内市场将更加便捷、踊跃,而内资零售业特别是以便利连锁店和仓储式大卖场为代表的超市业则不再有过去政府保护下的高枕无忧,外资、内企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新一轮的商业竞争与此前的竞争相比将更加激烈和残酷。
  目前,外资零售巨头正凭借其国际水准服务、先进管理方式、优势产品和资本、新型业态,像潮水一样大规模、全方位地涌入我国,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对我国传统服务业形成渗透和吞并之势。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向记者表示,外资零售巨头已完成在我国的战略部署,并已形成领先优势,今后3年~5年内将是其大举扩张、联合、兼并和重组的关键时期。按照现在的发展势头,不到5年,外资零售业在我国大中城市的市场占有份额将可能达到60%以上,将完全掌控我国的流通主渠道。综观国内零售市场各个层面的角逐,我们用“狼烟滚滚”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记者 张舵 梁钢华 俞丽虹)

  本土企业的出路在哪里
  在前不久举行的“2004中国商业热点话题高层论坛”上,国内最大的商业集团———上海百联集团“掌门人”王宗南语出惊人:“中国零售企业都是‘未成年’,还没有一个超过18岁的!”
  这并非危言耸听。面对国际资本大举抢滩布点的巨大冲击,国内许多商业企业束手无策,甚至有的一败涂地。尤为可怕的是,直到现在,仍有相当一部分国内零售企业对这种严峻态势估计不足,更无应对之举。

  寻找自身的软肋
  专家指出,我国内资零售企业与外资企业相比,在经营理念、管理模式、资本运作、人才战略等许多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有的专家认为,我国零售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在50年左右,即相当于发达国家二战后初期的水平。
  首先是认识上的差距。“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在我国影响很深。目前,零售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在理论上得到深入的阐释和明确,因而其发展往往会受到很多阻碍。
  其次是企业经营的差距。近几年,我国零售企业平均毛利率水平在17%左右,而平均纯利润不足2%;国外大型跨国零售企业的毛利率一般都在10%左右,但纯利却为3%~4%。国外零售企业尽管人工成本较高,但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却使其成本远远低于我国。
  著名的国内零售企业———上海联华超市当初选择新开门店的位置几乎全凭感觉,感觉哪里人气挺旺、市口挺好,就拍板决定把新店开在哪里。当法国家乐福成为它的合作伙伴后,联华超市方才发现区区一个选址工作,竟然有那么多学问。法国人居然要一项一项地考察预选地点周围1公里、3公里、5公里以及10公里内有哪些商业设施,有多少居民社区,有没有直接竞争对手,选址不仅有专人负责,而且还要写出专门报告。
  今后内外资零售企业竞争的另一个关键是融资能力。外资企业可以利用其优质品牌在国内银行得到贷款,同时利用其丰富的商品营销及管理经验,加上本身开设的大型的商业设施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开始运作时可能会出现高负债、高销售额增长、高亏损的状况,一般两三年后就会转为赢利。在中国零售业全面开放后,竞争方式很可能升级为大规模的资本战,这就要求国内企业迅速提高自身规模应对挑战。

  趋利避害 “偷经学艺”
  作为国内商业领域最早开放的城市,上海接受外资冲击与挑战也是首当其冲的。在外资进门的10多年里,的确有一大批内资企业被大浪淘沙,销声匿迹了。但同时上海也成长起了联华、华联、农工商等多家目前排名全国前列的新型连锁企业。用王宗南的话来说,竞争与合作就是这样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竞争带来合作的机会,通过合作提升民族零售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上海可的便利有限公司总经理邱源昶被同行戏称为“最老的便利店老总”,因为他在这一行已经摸爬滚打了七八年。“1996年我们刚刚开始做便利店的时候,真的是什么都不懂。虽然听说过‘连锁经营’,但究竟如何运作,心里一点儿都没底。”邱源昶说,他们是从“偷偷摸摸”学罗森开始的。罗森,这个与著名的7─11一样来自日本的便利店品牌,通常选择上海繁华闹市的道路转角开设门店,蓝白相间的标志色以及独具特色、香气四溢的现制“熬点”很快吸引了那些年轻“白领”的注意力,而这些小店也成为邱源昶和同事们去的最多的地方。“从店堂设计、商品布局,到日常运作、经营管理,我们一点一点地学。慢慢地,从‘形似’发展到‘神似’。”
  在连锁经营业界的一次研讨会上,国内连锁企业老总们纷纷感言:“家乐福、麦德龙、沃尔玛,这些跨国零售企业直接走进门来,我们可以不用花钱就能‘出国考察’。”而“上海籍”的连锁企业能够在国内零售企业排名榜上一直保持领先地位,相当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当初先于国内其他省市开放商业领域,率先在面对面的竞争之中寻找到了合作与学习的机会。
  王宗南的一席话颇有启示意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竞争国际化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这种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我认为,中国零售市场的空间很大,即便是非常激烈的竞争,仍然还会有巨大的市场。有的时候竞争不可避免,我们就要参与这种竞争;有的时候,一定程度上,我们要避开正面冲突,转而寻找适合我们发展的空间。”

  好企业当自强
  按照我国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20万亿元,是2003年的4.3倍。对于这样一种消费品市场规模的扩大,零售商业发展的空间是巨大的,它不仅给外资带来商机,内资企业也完全可以从中成长起来。
  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会长孙雄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确立,我国将加入国际市场经济的大家庭是世界潮流,大势所趋,现在光担心外资进入的冲击已没有意义,关键问题是如何把自己的企业做强。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黄卫平指出,目前零售业竞争最为激烈的是大卖场的高端市场,外资拥有绝对优势。中国零售企业正在被迫向中低端市场扩张,尽快找到适合中国企业的经营成长模式十分重要。应建立适应社区特点的便利店、折扣店,选择部分经济发达的郊区村镇,率先发展综合超市等适合农村消费的新型零售企业等都是值得借鉴的模式。
  专家告诫,国际零售企业与国内零售企业都应该以一个平和的心态,正确地对待竞争与合作。作为国际零售企业进入中国,肯定要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必须遵循中国的游戏规则;作为国内的零售企业,千万不要因为国际零售企业的大举进入而担惊受怕,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既不能惊慌失措,也不能麻木不仁。在已经所剩不多的时间里,国内商业企业应该沉下心来,想一想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想一想自己的优势或者强项究竟在哪里。然后,在比较中找出优势,在细分中寻求空间,同时把企业的比较优势尽可能快地转化为市场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个性。(记者 梁钢华 张舵 俞丽虹)

  政府求解应变之道
  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对外资开放的进程中,都会对本民族行业采取不同程度的保护措施。但在WTO规则下,国家能够干预外资零售企业的发展吗?应该如何正当、有效地保护本土企业?

  “超国民待遇”下的不平等竞争
  有专家指出,我国零售业对外开放的程度其实远远快于入世签订的时间表。1998~2003年,国家只批准了76家外资零售企业、1家外资批发企业在华营业,但事实上在我国却存在着超过350家外资零售企业。一些地方政府急于招商引资,结果给大量外资绕开监管条例、违规开店大开方便之门,而这就在事实上造成了一种对内资企业的不公正。难怪,曾有人向家乐福(中国)的一位区域负责人大胆提问:家乐福并非到哪里都是“常胜将军”,美国市场进不去,在中国香港市场也撤退了,为什么偏偏在中国内地市场势如破竹?
  其实,许多地方政府“重外轻内”的观念与做法,早已不是秘密。问题在于,当身为世贸组织成员之时,政府应该如何对本土企业给予必要的援助与保护,同时又必须使自己的一举一动合乎全球通行的游戏规则?
  综观欧美发达国家的零售市场,基本上都被本土企业所占据,在德国主要是麦德龙,在英国是特易购,美国人大都去沃尔玛购物。历史上欧美企业之间也发生过“跨国大战”,但最终还是本土企业占了上风。这一点值得国内企业研究。事实上,需要思考的不只是国内企业。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对外资开放的进程中,都会对本民族行业采取在不同阶段、不同行业、不同程度的保护措施。以德国为例,凡是900平方米以上的新开店铺都要开听证会,如果政府和周边居民不同意,就不能开。
  发达国家不但有零售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而且在法律和行政方面也为零售业发展提供了保证。而我国目前没有对零售业发展的系统规划,相关的法律体系还未形成,有关零售业的管理也不规范。

  打造本土“商业航母”
  政府应结合本土特点,将国内的零售企业扶大扶强。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一批区域性的零售企业,但还缺少全国性的、跨省、跨区域的零售企业。这就需要结合本土特点,引导本土企业做出特色。同时,拓展自己的空间,如专业店、专卖店都是本土零售业的强项。如何做活乡村市场方面也值得研究。政府应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拓展市场空间,引导本土优势企业从区域性的企业成长为全国性、世界性的企业。
  今年2月20日,吴仪副总理主持召开了“流通企业改革与发展座谈会”。从此次座谈会发出的信号可以看出,我国今年将会加大对“商业航母”的建造力度。商务部副部长张志刚也表示,国家培育大型流通企业集团的目标是:在5~8年的时间内,培育出15~20家在国内领先、初步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流通企业。
  中国商业政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万典武认为,面临零售业全面开放,政府还应做的就是为零售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保证国内外企业的公平竞争。为此,他呼吁:对于违规的外资企业和有关地方政府要严格查处;不要再抢先于入世时间表开放市场;积极支持民营资本参与商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商业企业改制;尽快建立大型超市开店的听证制度。

  “游戏规则”中的正当防卫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任兴洲认为,政府要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既要开放,还要给予一定的国民待遇,但要防止“超国民待遇”。
  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调查报告建议,在WTO规则下,政府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一要配合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加大对国内零售业的投资;二要努力拓宽内资零售企业融资渠道,使得内资流通企业也能与外资一样可以利用其品牌得到银行的贷款;三要建立公平的工商管理和税收环境;四要扫清内资零售企业之间在收购、重组方面的体制、人事等障碍;五是加快相关立法工作,如反零售企业垄断法、商业大店法,以制约大店的无序发展和单个零售企业规模的无限扩大。

  采访中很多专家指出,企业发展最终还是取决于自身的经营水平和管理能力,政府只能起辅助和指导作用,过分依赖政府是不可取的。中国零售业复兴的主角应该是国内零售企业自身。

消息来源:半月谈/新华网 记者 俞丽虹 张 舵 梁钢华

关闭窗口
 
 

苏州维垦软件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05 版权所有